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
本科生

轻化工程专业

轻化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业是1951年建校时设立的,是全国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所属一级学科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具有雄厚学科基础,是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之一。该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染整分部)等4个重要科研基地;拥有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最齐全的实验仪器设备。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轻化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教学在历次全国专业评估中名列前茅,并分别获世界纺织教育、学术界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SDC)和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AATCC)认证,毕业生具有英联邦国家执业资质。该专业拥有上海市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门;主编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本,涵盖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此外,还与美、英、德、澳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10余所高校建立有密切的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以及合作科研关系。轻化工程专业团队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5名,有教授15名,博导13名,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占比76%,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占68%。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科技攻关等项目150余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发明)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培养目标

轻化工程专业员工的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强化能力”为基本原则,体现学科发展与人才需求的时代特征。在夯实员工化学化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化学、化工、材料、高分子、机械、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化学与染整学科基本知识,具备从事纺织材料的染整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及新产品研制开发等基本能力,兼顾纺织服装面料性能测试与评价能力等,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工程技术及设计、产品质量控制、商品检验、贸易等工作。

本专业将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五个目标点,分别如下:

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职业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意识,能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正能量。(基本素质)

目标2: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对纺织染整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专业技能)

目标3:具有良好的个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及执行能力,能够在项目、产品或团队中胜任协调、组织或管理工作。(社会能力)

目标4:能够在纺织染整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产品设计、工程管理等工作中承担协调、组织或管理角色,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纺织染整领域专业技术高级人才及行业骨干。(职业定位)

目标5:能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现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持续提升,以适应现代纺织染整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自我发展)

毕业要求

本专业制定了以下12项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染整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染整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开发满足纺织品染整加工、技术改进、设备选型等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在工艺设计及技术方案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基础化学及纺织化学的专业知识,采用科学实验方法对纺织染整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与解释,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纺织染整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相关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结合环境和社会的背景,理解和评价纺织染整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在工程实践中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能够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学科交叉的工程实践中进行项目管理;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专业方向

员工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可按自愿原则选择以下2个柔性专业方向之一继续学习。

颜色科学与功能实现:注重培养员工对颜色信息的管理能力,掌握现代纺织加工和贸易过程中对颜色的评价、远程传递和计算机配色的理解;培养员工对高分子材料表/界面相互作用、非均相介质反应科学内涵理解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纤维材料功能化实践。

绿色染整与生态检测:注重培养员工对生态染整助剂和绿色染整技术的理解,基于印染装备设计现代工厂的能力;掌握纤维及其制品生态检测标准,并能应用于纺织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性能分析。

主要课程

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为原则,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员工个性化发展需要为目标,在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层次性与相关性的同时,增加柔性专业方向课程的种类与门数。该专业除工科类公共课程外,还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功能整理、染整工艺设备、纺织助剂化学、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纺织品生态标准与检测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轻化工程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为全面培养员工实践能力,该专业除开设与四大化学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外,还开设染整工艺实验和生态纺织品检测专业实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性实验、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老员工创新实验课程等。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以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强,知识面广,独立工作能力强而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尊重和欢迎。轻化工程专业近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供需比在1:7以上。毕业生分布在国家机关、跨国公司、商检机构、高校、科研单位、纺织印染骨干企业等。

咨询电话:021-67792608

电子邮箱:cceb@dhu.edu.cn


轻化工程(中德合作)专业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轻化工程专业开始中德合作办学,合作院校为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855年,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州立多学科综合性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该校现有员工5800名,其中外籍员工占20%,分别来自美国、欧洲各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共计140多所合作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该校与tesa, BASF, Bayer, Bosch, Mercedes-Benz, Siemens等德国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员工的毕业论文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完成,在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

轻化工程(中德合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深造机会多。该专业赴德员工毕业后部分在德国企业工作,如宝洁(德国)、汉高(德国)、tesa(德国)、BASF(德国、上海)、Bosch(德国)、Porsche(上海)等。同时,部分员工选择在世界排名前列的高水平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在德国继续深造的学校包括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亚琛工大( RWTH Aachen University)、弗赖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eiburg)、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öttingen)、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Reutlingen University)等。

轻化工程(中德合作)专业将德语作为第一外语,5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由德方资深教授承担。授课内容具有宽基础、重实践的特色;授课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不定期邀请国际著名大公司的科技人员来校讲座,使员工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进一步拓展员工的国际视野,同时激发员工对本专业的热爱,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学习2年后,通过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面试的员工可以赴德继续专业课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者可获得中德双方的学士学位。

咨询电话:021-67792598

电子邮箱:cceb-r@dhu.edu.cn

 

应用化学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成立于1978年,曾用名“精细化工”专业,1999年经教育部统一更名后恢复为“应用化学”专业,是一个注重应用研究并与化学工程有密切联系的理科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理学学士及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2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上海市特聘专家2名,团队及科研力量雄厚。本专业依托化学学科,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及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原则,面向纺织及高端衍生产业相关的精细化学品、功能材料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化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验操作技能,并可灵活解决研发实际问题兼具发展潜力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意识和良好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及跨文化环境下工作;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在精细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化学和应用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或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创新人才。

专业方向

以化学、化工为学科基础,设立3个专业特色方向:精细有机化学品(功能型染料、助剂、药物、表面活性剂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微胶囊、水凝胶、耐高温电气绝缘材料等);绿色化学工艺及过程(生物技术及绿色合成等)。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强调科研素质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个性发挥能力、先进技能表现能力。除公共课外,主要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的分离提纯与分析、现代有机合成、药物化学、纺织化学品化学及应用、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染料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胶体化学、印染加工中的生物技术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实验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工业化学设计、专业大型实验、毕业论文等。鼓励员工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创新性实验等科研活动,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的员工除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外,还适宜到化工、医药、环保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贸易及技术服务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基础扎实、专业素养较高、就业面宽,就业率达到99%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极高。就业单位包括巴斯夫公司(中国)、拜耳公司、长濑有色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

咨询电话:021-67792608

电子邮箱:cceb@dhu.edu.cn